刘景江等:生物医药创新路上都有哪些“槛”?该如何“跨”?

发布时间:2022-12-20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0

疫情下,各个行业都在遭受重大的影响。如果说这期间“唯一逆向”发展的行业可能就是生物医药行业。新冠肺炎疫情敲响了世界生物安全的警钟,也按下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加速键,许多国家纷纷加大生物技术与产业的创新投入。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生物医药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为推动我国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升级带来新机遇。

规划指出要加快推进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打造国家生物技术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加快生物技术向多领域广泛融合赋能,加快培育生物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在利好政策引导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然而,作为紧关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行业,生物医药产业大热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难处”。

生物医药产业在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上面临着哪些挑战?有何解决方式?这成为了医药企业及业内专家的关注重点。

日前,最火的网赌网站(中国)有限公司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副教授刘景江联合公司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经理张炜,于科技日报刊发文章《破解成果转化难题,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对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展开深度讨论。

《科技日报》2022年1月4日第5版

破解成果转化难题

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

文/张炜、刘景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环境变化以及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剧等,全球医疗需求持续增加,生物医药已成为当前最具成长性的产业之一。

生物医药产业是将现代生物技术与各种形式的新药研发、生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相结合形成的重要产业,推动其科技成果转化对我国实现科技强 国和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临诸多挑战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质量和市场容量稳步提升,并逐渐呈现集聚发展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市场规模持续上升。2020 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加之国家对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视,2020至2025年预计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将重回2017年前10%—15%的增速,2025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8332亿元。从规模上看,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投入远远高于医药制造业的平均水平,突出了生物医药相对于传统医药产业科技含量高的特性。

二是产业集群逐渐形成。我国先后批准成立了168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有67个生物医药类(含医疗器械类),涉及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地区及川渝地区在内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区,生物医药产业逐渐呈现协同发展新形势。 

然而,由于起步晚、起点低,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生物医药创新链的关键中间环节缺失,专业化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发展不健全;二是高校科技成果现有转化机制严重制约了高校教师的“学术创业”积极性和转移转化效率;三是以“质量、贡献和绩效”为导向的高校多元分类评价体系长期无法落地,技术转移转化激励体系明显不足。 

突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困境

打破当前困局,亟待突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困境。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转化机构贯通生物医药创新链

首先,强化高校院所与头部医药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构建校企创新联合体实体机构,协助科研院所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支持相关部门整合资源自建或联合社会化服务机构共建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注重扶持现有具备技术转移转化资源和能力的机构,引入更多海外专业技术转移机构,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其次,以中试研发为重点,确保创新医药成果转化的要素投入。以创新资源要素为关键,优化中试研发资源配置,逐步完善中试金融支撑体系、延续知识产权激励逻辑,着力构建转化人才队伍。

再次,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高校基础研究、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支持高校与头部生物医药企业合作设立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开展药物的临床研究和试验环节;支持技术转移机构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以及商业银行合作,提供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 

赋予科技成果发明人相应自主处置权

首先,加快高校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探索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所有权制度改革,赋予科技成果发明人相应自主处置权。

其次,在全国高校探索性试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备案制”,明确实行“先转化后收益”的创新利益分配机制。

简化高校科研成果评估手续,针对教师科研成果实行转移转化“备案制”,高校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与教师之间的创新收益分配比例。

建立完善“发明人—经纪人—投资人—转化人”价值共创链条,允许科技成果发明人自主决定交易对象、转化方式、转化价格的科技成果处置制度,真正让“内行专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加快“破五唯”改革步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加快“破五唯”改革步伐,完善高校科技多元分类评价体系,有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首先,建议“双一流”高校创新和改革评价制度设计,尽快改变目前仅仅关注“论文数量、专利数量和项目数量”的“数豆子”和“一刀切”模式的科研评价体系,这种评价模式导致了高校教师在各条战线上疲于奔命,却难以发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用有所成”的科技人力资源价值。

其次,针对科研机构进行分类评价改革。根据科研机构的功能定位和科研活动类型设置评价指标,对应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活动,采取市场评价方式,成果转化情况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之一,并依据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年度报告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

再次,加快形成针对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不同类型教师的科研成果形成可操作的多元分类评价标准,逐步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同行评议为主,推行长周期考核和以代表作为主的科研评价机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以真实用户评价、第三方和社会评价为主,推行以社会经济贡献度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为核心指标的科研评价机制,以充分激发不同类型教师的创新性和创造性。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医药企业更应不断布局创新药研发,突破科技成果转化难题,顺应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满足人民群众更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在“十四五”乃至更长的发展时期,中国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必将实现更大发展,造福更多群众,助力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

关闭